佛陀的过去世曾是一位大财主,名叫仙叹,非常富有布施。因为看到佛经,感到世事变化无常,荣耀与生命难保,财富并非己有,只有布施的功德才是不朽。于是昭告大众:“如果有生活贫乏的人,都可以随意来取所需。”如此经过数个月后,财富仍宽裕,人民也富足,再...
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很整洁,让这五百人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布施。比丘们彼此讨论修行的方法时,听闻这个故事,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佛陀走近他们...
劝贫者布施
经济不宽裕,捉襟见肘,往往贫者难施布施。可是越贫越要施,因财富从施舍中来。因贫穷故,才要广种福田,广行布施。可以先从随喜赞叹开始,慢慢内心感化,自然随分随力,布施一切。
要常行布施
不可一次心血来潮,拿出相当多的钱款布施,造成这...
佛教里说布施会有福报,用通俗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付出才能得到布施。付出得越多,能得到的也自然越多。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自然法则。可是一旦提起布施,很多人都会想到现在上街乞讨的人大多都是装扮的,并不是真实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应该如...
布施钱财是为了要做好事,并非一定要捐很多钱才叫做布施,总是要随分随力布施。舍,而心不疼;舍,而没烦恼,这才是真正的施舍。施舍即“施又舍”,将有形的物资布施出去,心灵也要真舍掉烦恼。布施以后,后面的心念也要舍掉,这叫做舍烦恼,这才是真布施,心...
总说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可这一念的背后,往往是水滴石穿的修行布施。如何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诸佛菩萨总结出了六种好方法,也被称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布施,似乎并不难,为何会被放在第一个?经济能力不够,那...
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布施。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这跟社会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报,绝不会因为他的布施而减少。
比如,一个应该是百万富翁的人,他...
宏圆法师:见人布施心生不乐布施,来生常在困苦之中
困苦地人,这些人前世因为所种地什么样地因得这个贫穷下劣报呢?就是不肯布施,没有慈悲心布施。见到别人去布施而且还去阻止,见别人布施而且心生不乐、生起诽谤和嫉妒地心,那这些人所感地果报常...
- « 首页
- 上一页
- 10
- 11
- 12
- 下一页
-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