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在兴宁市的田间地头,一片片稻浪翻滚,田里弥漫着稻香,孕育着丰收希望兴宁市做法事。近年来,兴宁市吹响复耕复种攻坚号角,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以来,该市复耕面积达11.9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取得阶段性成效。

兴宁市永和镇仁里村原本的荒地复耕复种后焕发勃勃生机兴宁市做法事。

党建引领| 积极解决难题

一群党员干部身穿“红马甲”、戴着草帽、打着赤脚在田间忙碌兴宁市做法事。这一幕日前出现在新陂镇茅塘村高妙坑的撂荒地复耕复种现场,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

记者了解到,这些党员来自茅塘村党支部、兴宁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党支部兴宁市做法事。与课堂型、传统型的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不同,他们将活动搬到了撂荒地治理的田间地头,向实践型、开放型转变。时下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者多,务农者越来越少。因此,党员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清除杂草、播撒种子,为撂荒地上种下了“新希望”,助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推动复耕复种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是一项急需破解的难题兴宁市做法事。为此,兴宁市各镇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水口镇水东村的稻鱼共生基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以村经济联合社为依托,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水东村村党支部书记黄秋龙介绍,村经济联合社牵头组织开展复耕复种,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群众通过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并吸引社会资本以资金入股,三方联动推进复耕复种,既解决了土地丢荒撂荒难题,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据了解,通过该模式,水东村目前流转了190亩连片耕地,其中150亩打造稻鱼共生示范基地,预计粮食产量约8万斤,深加工后收益约28万元兴宁市做法事。

凝聚力量| 社会各界参与

在永和镇仁里村,一片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耕地,如今已长满连片的稻田,焕发勃勃生机兴宁市做法事。今年6月,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在梅州各地拉开序幕,在兴宁市新阶联会员的支持下,首期在永和镇认耕了176亩丝苗米。

据悉,新阶联通过帮助农业企业对接镇村,以“流转撂荒耕地+订单农业+认耕众筹”的方式,推动撂荒耕地实现连片复耕兴宁市做法事。在这种模式下,耕种企业通过聘请村民,让群众不仅可获得租金,还能通过“家门口”劳动增加收入;耕种企业减少了自身资金压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认耕者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又能收获低于市场价格的优质丝苗米。

“我们将会继续发挥自身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凝聚会员力量,带动更多会员、乡贤参与进来,通过永和镇的试点以点带面,在各乡镇推广兴宁市做法事。”兴宁市新阶联会长张弦表示,接下来将组织策划系列活动,推动“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延伸发展。

发展产业| 实现富民兴村

在兴宁市宁新街道黄岭村,复耕复种工作同样一片火热兴宁市做法事。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平整翻新,种上稻谷、玉米、花生等,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该村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参与复耕复种,让产业在此开出富民兴村的“幸福花”。

为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问题,宁新街道通过引进企业,打造了黄岭村花生种植基地,让村民不仅有了租金收入,还多了个务工的好去处,原来荒寂的田地热闹了起来兴宁市做法事。村民尝到了农业产业入驻的甜头后,耕地流转的意愿也随之高涨。据了解,为了让“沉睡”土地复绿,同时探索村集体增收的多种途径,黄岭村还代管了村民20多亩的撂荒耕地发展花生种植,由企业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和收购。

不久前,花生基地迎来首次采收,亩产800斤,原来撂荒多年的100亩地,如今产值可达24万元,让花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豆子”,撂荒地也变成了“金土地”兴宁市做法事。

“我们将持续扩大规模种植范围,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种植大户的发展、扶持新的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守住复耕复种成果兴宁市做法事。”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继续做好做足复耕复种事前准备、事中指导和事后服务,确保荒地有人耕、耕者有收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粮食生产有保障,农民收入有提高。

文/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图/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特约记者:刘海阳 练思红

编辑:杨乔颖

标签: 兴宁市做法事 

师父微信:fuyuntang8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