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1月7日消息(记者欧峰 通讯员梁跃军 邓荣华)广厦千万间,“搬”得幸福来冷水江市做法事。地处湖南省地理几何中心位置的娄底市,2012年以来共有6851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窗明几净、配套齐全的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

不只“挪个窝”,更要“铺好路”冷水江市做法事。“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实现“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才是关键。去年以来,娄底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就业帮扶、产业培育、社区治理、社会融入、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扎实推进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全心全力为搬迁群众谱好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的“三部曲”。

“安置”变“安居” 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安居,是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也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冷水江市做法事。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初,娄底市在安置区选址上就有了规划,安置尽量选择在置业、就业、创业十分便利的城区、园区或者中心集镇。

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集中安置点航拍(彭丁阳 摄)

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集中安置点是娄底市唯一一个跨多个乡镇的易地搬迁户集中安置点,地处禾青镇经济、文化核心地带,紧邻镇政府,周边100米有芙蓉学校、卫生院、银行、超市、工厂车间等,目前共安置6个乡镇97户327人冷水江市做法事。

2017年,肖华丽一家搬到这里冷水江市做法事。“现在生活比以前方便太多了,一出门就有超市,几个孩子读书也很近,他们中午放学回家吃饭非常方便。卫生院、银行都在旁边,高速口离这里也不远。”肖华丽说,现在邻里之间相处很愉快,住在这里感觉很舒服。

走进涟源市桥头河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丰乐小区,只见5栋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小区内环境整洁,小广场上健身器等设施齐备,前来健身活动的居民络绎不绝冷水江市做法事。小区内电子摄像头全覆盖,设有监控电子屏,治安设施先进,还建设有一老一小日间照料中心,老有所乐,小有所爱。

展开全文

涟源桥头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丰乐小区航拍(郭新彪 摄)

丰乐小区位于桥头河镇城区桥东路,共安置142户521人冷水江市做法事。小区交通便利,紧邻该镇中心商业圈,幼儿园、归盘园小学、桥头河中学、涟源第四中学、卫生院、派出所等环绕周边。

“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我们哪有机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冷水江市做法事。”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好处,刘社业的脸上洋溢着笑容。2018年,刘社业老家的房屋由于洪灾倒塌,全家于2019年搬进了丰乐小区,新房子内设施齐全,与城里没有区别。

刘社业表示,不少群众住进新房,实现了就业,可进城买根葱嫌贵,种地务农的习惯难舍冷水江市做法事。镇政府流转了27亩菜地,按需配给,让大家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还为搬迁户解了乡愁。

涟源市白马镇桃林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陈娟 摄)

在娄底,像丰乐小区这样的配套,是每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标配”冷水江市做法事。现在建成的267个集中安置点中,靠近县城25个、靠近集镇105个、靠近行政村中心137个,都同步建设了较为完备的配套设施,水电路讯、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涟源市桥头河镇丰乐小区配备的一老一小日间照料中心(郭新彪 摄)

去年以来,娄底全市新建或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11个、便民服务中心103个、学校14所、活动广场8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54处,以及一批红白喜事场所、农具堆放场所等生活配套设施冷水江市做法事。

“村民”变股民 抓产业就业群众“能致富”

“2018年,这个蔬菜基地就完成了辣椒、大豆、玉米、萝卜的种植和丰收,当年仅贫困户平均每户就增收2000余元冷水江市做法事。”新化县上梅街道鸿兴村支书王艳桃介绍。

上梅街道鸿兴村安置点距离新化县城8公里,周边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美丽的桃林河穿村而过冷水江市做法事。鸿兴村集中安置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时,由村集体、87户贫困户合股组建,占地面积600余亩。其中村集体占52%,贫困户占48%,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被赠与爱心股份,并发放股权证书,村民们摇身一变成“股民”,坐在家中享受“红利”。

新化县上梅街道鸿兴村安置点居民在蔬菜基地劳作(曾玉丹 摄)

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鸿兴村大力发展新化县特色的蔬菜、油茶、糍粑、面条、牛蛙、杨梅、苗圃等特色优势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确保每户搬迁户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每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冷水江市做法事。

“如今,女儿考上了教师编制,老婆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工作,自己在村里做护林员,顺带做点小生意,一家人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年收入超10万元啦!” 搬迁户孙文喜滋滋地说道冷水江市做法事。搬进鸿兴安置点以前,孙文没有固定工作,家中月收入不到2000元,自己没有房子,住在农村岳父家,现在的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

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产业和就业,涟源市白马镇把“两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冷水江市做法事。2019年引进湖南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桃林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资5000万元建立扶贫车间,打造“楼上住家、楼下就业”的帮扶模式。2020年,投资1.2亿元的德晟二期项目上马,项目建成后,其产品机器人舵机组件销售将突破2亿元,预计新增300余个就业岗位。

桃林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有安置户47户159人冷水江市做法事。白马镇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中心主任张尧介绍,目前安置点现有16岁至60岁劳动力80人实现了百分之百全部就业,在扶贫车间的员工,月平均工资超过3500元。

涟源市白马镇桃林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陈娟 摄)

“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我现在也许还在三团村老屋里,过着吃上顿不知下顿的日子,致富永远是一个梦!”搬迁户谢四明感慨地说道冷水江市做法事。由于身体原因,谢四明干不了体力活,以前需要靠临时救助金过日子,搬到桃林堂安置点后,他的住房就在二楼,他和妻子都在扶贫车间工作,每天只要下楼就能上班。扶贫车间工资采取“保底+计时”的方式,谢四明两口子靠着勤奋努力,每人每月都能拿到4000多元。

近年来,娄底市充分发挥帮扶车间、后扶产业孵化园、种养基地等就业载体作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因地制宜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冷水江市做法事。

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安置点扶贫车间(彭丁阳 摄)

截至目前,全市扶持建成364个产业项目,推动建成6个后扶产业孵化园,带动3000余名搬迁群众增收,有50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冷水江市做法事。

“村民”变“居民” 融入“新家”开启幸福新生活

昔日从故乡搬进他乡,而今他乡也成了故乡冷水江市做法事。在“新家”里,搬迁户真正实现了就学、就医、就业、交通、购物“足不出区”,暖心的公共服务,舒心的社区治理,让搬迁户吃下了安居乐业的“定心丸”。

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安置点的居民在小广场上休闲锻炼(陈娟 摄)

桥头河镇易地扶贫搬迁办主任郭新彪介绍,镇、村干部经常与丰乐小区居民围坐院内开屋场会,拉家常、听心声冷水江市做法事。小区在搬迁户中自选配备管理员、楼栋长、单元协管员,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小区网格化管理,可做到居民点单、小区派单、网格跑单,目前7个网格可以联系15个单元142户,可以及时调处群众纠纷和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搬到黄泥集中安置点后,村里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成为‘上班族’,有事干,有收入,我很满足冷水江市做法事。” 说着如今的生活变化,肖华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她到辖区走访,居民都主动和她打招呼,有时把自家需要登记上报的信息报给她,肖华丽特别自豪。2021年,她在走访中突遇火情,及时救火化险为夷,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冷水江市禾青镇黄泥安置点举行包粽子比赛(彭丁阳 摄)

禾青镇黄泥村黄泥安置点三网格党支部书记彭丁阳介绍,为了引导搬迁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变思想观念,安置点充分利用健身小广场、党员活动室等活动场所,组织群众参与技能提升培训,开展书法学习班冷水江市做法事。每年端午节、春节,安置点联合各扶贫车间举行“包粽子”“舂糍粑”比赛,加强了扶贫车间与安置点住户,安置点住户与周边村民间的融合。

据了解,娄底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覆盖,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妇联、志愿者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协同联动的良好格局冷水江市做法事。该市下沉了42项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跨村、跨乡办理机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进一门、入一网、一次办”,实现“小事不出安置点、大事不出村和镇”。

涟源桥头河镇丰乐小区组织召开屋场会(郭新彪 摄)

“幸福是干出来的,必须坚持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冷水江市做法事。”娄底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娄底市将持续发力,强力推动各项后续扶持政策落实落地,确保全市搬迁群众及时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同时加强各部门协作发挥合力,加大后续扶持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将搬迁群众融入产业链各环节,积极把以工代赈项目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标签: 冷水江市做法事 

师父微信:fuyuntang8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